乡村牧师日记原名: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又名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1951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地区,具有法语语言版本。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并由乔治·贝尔纳诺斯、罗伯特·布列松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克罗德·莱杜、让·里韦尔、Adrien Borel、瑞秋·贝伦特、妮可·茂瑞、妮可·拉德米拉尔、Martine Lemaire、Antoine Balpêtré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51-02-07(**)公映。
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 Laydu 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布列松在改编伊始声称要采取忠实原著的作法,影片确实证实了这一点。他紧紧把握住原作主干,因此给人以忠实原作的印象。尽管影片的形式显然与外界隔绝,但是该片将自己放置于广阔的天地中。它是一部书写在笔记本纸页之间的电影,而背景是充满光与声的田野。
无心 2008-10-21
别不懂装懂了。没有***背景就是看不懂。
拔刀诀 2018-02-24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省察的人生却处于长久的痛苦和偶尔的救赎中……
spaceman 2007-04-08
“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一部电影”
冰红深蓝 2015-10-04
布列松的第三部长片,拥有震颤灵魂的力量。影片由贝尔纳诺斯日记体小说改编,文学性浓厚,观影时总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斗争、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灵与肉的**,沉重压抑,启人自省。大量的旁白和以近景特写为主的镜头编排(模糊与省略环境)使观众直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9.5/10)
遲 2008-01-18
忘不了这个男主角,他有一双很像卡夫卡的眼睛和忧郁。
火山边缘 2011-06-01
看完《乡村牧师日记》,我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自身的现状,无论是通过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实在是无法忍受每天和孤独痛苦地博弈了。感谢布列松,给了我充裕的两小时来自省,尽管我知道从此过后我也不会变的更好一点
欢乐** 2019-06-19
#重看#4.5;这部虽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斯(力秉忠于原著,然而作者并不满意改编),但日记体的思辨口吻和精神上的探索、内心激烈的交战和自我辩驳,仍然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的某些印记,看完本片才能明白为何布列松数度改编陀/托翁。诚如巴赞所言:“这不是一部与小说媲美的影片,而是一个**的美学实体,它仿佛是由电影扩充的小说。”生理性的病痛与精神状态的折磨同步,在近乎苦味的纯净心火**之下,他终于明白人类沟通的无望,并为自己打开通向永恒的门。
鬼腳七 2011-05-23
看得我胸闷。“他们讨厌你,是因为在你面前他们自惭形秽”,面无表情的脸更写出那种撕心裂肺地痛苦。布列松把小说改成了令人窒息的挽歌,缓慢的影像加深了这种风格。
寒枝雀静 2019-01-27
A / 主角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肢体感被剥夺的状态,为数不多的动作成为一种迟滞的征象,而书写的手则有如模拟理念的运行。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在乡村社群与教权体系中的位置,一种嵌入其中但又被排除的有形真空状态。然而在种种压抑中思绪悬浮的空间却被开辟了出来,被拒绝直接共**物、感应神性的观众又能在某些日常细节中完成共鸣与体验。声音在《此房》里是撒旦的镰刀,在此处则是天堂回响。
奥兰少 2021-07-24
1.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天堂是不存在的。上帝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然而,上帝也正是爱本身。2.桑塔格如此定义布列松的冷峻克制:以抗拒感情来产生感情。3.拍房屋用框式构图营造主人公的孤独压抑感,拍室外则有表现主义的抒情性,在牧师瘦弱身影与巨大的苦难蒙昧间形成梦魇式的对比。4.布列松使用非职业演员之始。男主要是去演卡夫卡,大概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