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住宅区原名:Kvarteret Korpen,又名Raven's End
1930年代,安德斯一家住在一条肮脏混乱的街道上。母亲为别人擦楼梯,挣来的钱却经常被父亲随便花掉。他们的家破烂不堪,却都有着自己美好愿望:母亲想从繁重的日常劳碌中摆脱一会儿,躺在郊外的草地上;父亲奢望着高级餐馆的美酒佳肴;安德斯却在尝试写作,一心想写他们居住的这条街上的生活,为此甚至谢绝女友埃尔西的邀请。安德斯接到斯德哥尔摩的来信,他的书有望出版。这消息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欢悦和激动,父亲夸夸其谈地教给他应该如何和出版商打交道,但是安德斯失望地归来了。在斯德哥尔摩,他发现他只知道他们这条街,而且他只是一个仆人的儿子。苦闷中他同女友埃尔西发生了关系。不久,埃尔西怀孕,母亲催促他们申请结婚。但安德斯似乎已无法忍受这条街的生活,在和母亲爆发了一场争执后,他离开了这个城市。 幕后制作: 这是一部完美的、感人颇深的现实主义佳作,是瑞典电影新阶段的一把火炬。本片介...
鬼腳七 2013-08-23
中段很漂亮,后面有点拖了,理想和生活冲突不断,家庭和现实的压抑让安德斯无力还击,最后还有若有若无的政治背景。三星半。
Kaito 2023-09-09
单看也许没那么大感触,除了在一系列日常里突然某一刻毫无征兆地融入了大**里(**上台)这个点;但和导演后面的《今生今世》联系起来,就感觉到了很多的七年之痒,最想去的林子也是最后的牺牲之地,有想去看马戏团的****有从里面逃离的,一些似曾相识的主观性视角,以及再提莫儿扎特……同一班演员的延续性也挺有意思。
电个爆炸头 2019-05-15
如果是现实,那就是这部《乌鸦住宅区》;如果是**,那就是《说谎者比利》;如果处于现实与**之间,就是《鬼火》。三部电影都描述了精神困厄的状态,人们无法动弹。是怎样一个环境?--“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人们喜欢的是动物,或者音乐,文学,**话题,人们只是喜欢谈论,我们在**场合谈论一切事物,不过根本没人在乎,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究竟又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你,而你又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值得在乎吗?这样生活着,我的痛苦究竟要流向何处呢?我的妈妈,你能告诉我吗?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离开这些思考,离开自己。”
欢乐** 2018-11-15
阶级固化使得身处底层的人无论怎样扑腾都难以改变命运轨迹,上一代的无力抗争宿命般地再次降临到后辈,在泥淖中苦苦挣扎的一家人,短暂的欢笑也浸润着苦涩,梦想更接近于一个笑话;而窗外喧嚣的政治口号充满讽刺意味,逃离成为唯一抉择,然而逃离之后呢,生活依旧是个无底洞。光影冷峻,明暗对比强烈。
今夜 2023-05-09
有点幼稚,把一个小事情放到了大**,可是小事情和大**又没有什么关系。属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家庭矛盾、阶级的壁垒和战争背景不能说毫无关系吧,就是聊胜于无,力度上还不如《大象席地而坐》,没有把个体的无助同社会联系起来。也可能肚子疼流行病、选举是瑞典当年的大**也未可知。总之导演有点一厢情愿的强推。别的国家的人可能看的是一头雾水。
火山边缘 2011-06-14
扑面而来的感觉,你们呼出的空气就打在我的脸上。我知道我们有相同的苦难和同样不与人说的怨言,连最后的逃离都是相似的
吹牛** 2023-11-18
#瑞典新电影# 我们能感到摄影机在进行分析吗?这就是维德伯格在古典现实主义表象之下与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摄影机从不尝试剖析任何人,从不评判任何**,尤其是在科尔西勒之死的段落中,其余的孩童仿若是脱离静态秩序的弹珠一般四散开来,又瞬时被救护车所捕获而紧紧跟随其后。 《**,不设防的城市》中著名的一处调度(“皮娜之死”)也于此处重现,然而维德伯格却摒弃了创造戏剧的可能(戏剧”其实仍旧存在在现代电影中),以近乎决绝的态度将死亡隔绝在观者的视线之外,隐藏躯体,隐没目光。 如果与《阿达伦31》并列对照,二者几乎可以构成二战前瑞典****社会的一体两面,一个是处于工运边缘的社群,一个是直接卷入工运的家庭,但维德伯格始终在结尾要求某种“振作”,对“下沉”的语气则永远是责备的。 2023.11.18
切 2011-09-01
优秀的电影总能提供多种评论切口~父亲的角色演的相当出色,他的发型很像贝多芬....
合纥 2011-02-13
博·温德博格的现实主力力作,冷峻、苦闷中又有一丝向上。
LoudCrazyHeart 2018-10-27
以此为耻的年轻人和习惯耻辱的上一代,是距离是诀别。2023-10-11重看。看到这一切不可改变的现状,安德斯决定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