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The Rebellion / 叛乱
演员: 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 尤迪特·波加尼 蒂埃里·范·维凡客 Deborah Wisniewski Katharina Grabher
上映时间:1993-10-26(奥地利)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反叛原名:Die Rebellion,又名The Rebellion、叛乱
*** Rebellion (The Rebellion). 1993. Austria. Directed by Michael Haneke. With its silent-era aesthetic of sepia tones and muted color tints, and its interweaving of realism and fantasy, Haneke's haunting adaptation of Joseph Roth's expressionistic 1924 novel is an homage to the ***** Weimar cinema of G. W. Pabst and F. W. Murnau. In a heartbreaking performance, Branko Samarovs...
小A 2017-04-11
一战伤兵版巴里林登,情绪沉重,没有Thackeray那么讽刺。这么多配乐不像Haneke的风格,但是海顿皇帝四重奏用得有理,二乐章后来成为奥匈**以及现在的德***,和男主角爱国思想契合。口哨歌是***狂欢节。片中重复好几次那首四重奏是谁的?
芦哲峰 2012-05-21
在**里丢条**,在**里消磨半生。还有比这更苦*的人生吗。
小易甫 2015-12-13
哈内克直接描述了二十世纪初的战争冷酷时期的余波,通过作为战争苦难替罪羊的伤病锒铛入狱并最终丧失对公正上帝的信仰和对**的忠诚而离开人世的经历,批判了***保守主义笼罩下的官僚阶级意识与对战争的无知。影片部分黑白镜头后期添加了旧胶片效果,结尾的卫生间场景致敬了茂瑙的《最卑贱的人》。
只抓住6个 2015-12-21
四星半。无怪乎迈克尔·哈内克要用深褐色画面向茂瑙致敬,主人公最后成为盥洗室*务生简直就是《最卑贱的人》。它描写的是边缘人群,因果清晰的悲剧,而不像哈内克的几部代表作那样面向吃喝不愁的中产家庭,强调灾难的随机性,用旁白描述心理**在他电影里也不常见。不过深层的无力感还是一样的。
假迷影真胖叔 2022-11-20
4.0。1.以旁白来推动故事情节,类似同时期《城堡》,同样也是小说改编。2.主角虽然不再是城市中产阶层,换成底层边缘人,但成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命运依然冰冷残酷。3.整体灰**调。
没有昵称 2024-11-12
能感到导演对片中男主这位同胞、一辈子*从命令信任国家的奥地利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些段落冰冷得甚至有点法斯宾德的意味,当然,剩下的时间里还是能感到导演更多的关怀。黑白镜头特别是公寓楼院子的几次全景镜头的确有点默片**德国片(新客观主义)的意思,后半部分中不时插入的主人公脑中闪现的回忆碎片非常动人。配乐也充满所指:主人公死前倒在地上望向观众,然后镜头切到一个完全不真实的驴子背上驮着音乐箱的画面,背景音乐切到了奥地利**的旋律!相对目前看过的哈内奇其他电影,这部非常克制,低沉而痛苦,直到结尾才突然爆发出如此强有力的控诉,然后再次终于新的庸常与无望之中。如果说《白丝带》讲述的是仇恨的种子如何在一战前的奥匈**播下,那么本片就是对一战后奥地利社会绝望状况的动人再现。
奥兰少 2022-11-14
改编自罗特的1924年的同名小说。与后来拍《城堡》类似,大量旁白邀观众谛观伤残老兵的命运沉浮,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又保持了哈内克式的冷静克制。罗特对法庭和警局的表现,跟卡夫卡异曲同工。影片在沉郁的黑白主色调里,保留了主人公幻觉与回忆的色彩。老兵也有自己的鲜明爱憎,有自己的灵魂,却无法反抗**施加给他巨大而荒谬的不公。弥留之际,老兵控诉神的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他的主观视角里。那头毛驴驮着他的街头风琴,演奏着一曲德意志之歌。
橙子 2017-02-22
如果哈内克一直走这种路线,我会更爱
峰峰峰峰 2015-03-10
万里悲秋常坐牢,百年多病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失意磨半生。
超cute侠 2017-05-18
如果说战争让男主的身体变得残缺,那么战后社会的冷漠与不公则让其精神上也受到了戕害,一腔爱国热血换来的仅仅是胸前的勋章,又怎能抵得了这一生的穷困潦倒。哈内克用色彩的变换来表现主人公的不同境遇,中间利用画来切换色彩十分巧妙,以及配乐相当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