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Symphony of the Ursus Factory
上映时间:2018-10-31(德国) / 2019-01-24(鹿特丹电影节)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熊牌拖拉机厂交响曲原名:Symfonia Fabryki Ursus,又名Symphony of the Ursus Factory
1970、80 年代,乌尔苏斯(Ursus)拖拉机华沙厂工人曾多次投入抗争,影响波兰步向**化。极权虽瓦解,工厂却不敌裁员浪潮而关厂。数十年后,昔日工人顶着老迈身躯回到工厂原址,回顾劳动者与厂房生命与共的岁月。纪录片里除了口述历史外,**和听觉布局更是巧妙——前者,有工人肢体记忆、**与周遭围境的反差及拖拉机阵势;后者,是***器的人声、引擎叫嚷及传统乐器,合奏一场工人交响曲。 雅斯米挪・沃许克,1983 年生于波兰,跨足装置艺术、绘画、公共艺术及纪录片等创作。 2011 年取得华沙美术学院博士学位,创作和学术之外,她亦长期投身社运,作品多涉及社会议题,在本片之前,她就曾发表关于该厂工人处境的互动装置作品。
qw0aszx 2019-02-22
表演段落足够震撼,可惜摄影上手持和比较碎镜头的剪辑不大喜欢,总觉得延续的镜头更适合 ★★★★
圆首的秘书 2019-12-02
一部非常有创意的中片,时常让人想起鲁特曼和维尔托夫。导演实际上是把熊牌拖拉机厂的**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剧场,用一种后戏剧的方法创作一部“纪录片”,甚至可以说我们跟随着镜头目睹了一场酒神的舞蹈或祭司的招魂。航拍和大特写结构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工人们的动作记录了建筑和工作的存在,口中发出的的机器声音则构成了永远也不可能在传统纪录片中有效出现的集体回忆。所有这些手法无不在向人们宣示,工人阶级是存在的,但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这不是一场实验,这就是未来。
胤祥 2019-01-25
#48th IFFR# 光明未来单元中等长度节目。波兰“熊牌”拖拉机厂一度非常庞大不过东欧巨变之后必然衰落了。影片更多地算是个艺术项目,请了十几位当年的工人,讲述当年工厂状况之余,让他们在工厂**上重复当年的工作动作(身体记忆/无实物表演)并尝试模拟当年机器的声音(有表演指导来编排),加上十几辆拖拉机的出现和交响乐队的出现,处理“东愁”和“oldies”之外有了比较独特的视听设计。瓦伊达电影学校出品。
DQ 2019-06-07
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摄影和声效很震撼。用了很多剧情电影式的拍摄手法,运动式镜头非常impressive,在生活史的重构和建设方面别具一格。总的来说非常**导向,有的时候有一些过度staged令人不适。中间有一个长镜头像贾樟柯娄烨。但我也因为此片去考虑
mauvaisang_ 2024-03-30
太好玩的一部docufiction,声音设计是亮点。导演召集回几十年前在Ursus工作的工人们,花九个月时间,一起回忆当年*作机械的动作,回顾工厂的声音,通过re-enactment的方式一起完成一场招魂之旅。身体动作与声音构建出了当年****工厂的空间,整部片子透着一股鬼气,集体表演驾驶拖拉机的那一段堪称反乌托邦典范,通过一套动作流程将历史写进身体记忆,是一种异化又是一种情感厚度的积累。再一想到如今的白领甚至只能与电脑鼠标产生感情,缺少身体记忆的情感就内心一阵发冷。
**电影 2019-12-02
导演对人物和历史都没有兴趣,他只是想尬一部MV,美其名曰身体记忆,然后把这叫实验性。
日灼 2019-12-03
体量不足以支撑这个片长,哪怕只有52分钟也显得拖沓,概念还不错,但执行起来更像是其他现代艺术而非电影,且一切形式上的建构都处于过度消耗的状态,无论剪辑,镜头运动,还是以肢体动作重建出时空的错综感,倒是那个拖拉机转圈的俯瞰镜头看起来非常邪气…
西楼尘 2019-12-17
瓦解了极权的拖拉机厂工人们,却葬身于**化的浪潮,波兰的许多工业工厂就此陨落。一位工人平静地对着镜头说,**是当权者的特权,与工人阶级无关。**上奏出乐曲,空地上踩出回声,身体记忆和声音发展共同拟画出熊牌工厂的**。推开大门工厂不在,千人的生计变成徒留怀念的故地,只余声音有记忆。
闵思嘉 2019-12-02
这是个艺术装置,然而作为艺术装置也太过于直白,本身,表演,以及空洞的形式化。
csh 2019-12-03
片中「人物」所处的过往**和现代运载工具,指涉着两种不同维度的过去。以身体作为介质,纪录下了这些人物「纪录」历史的过程,呈现了一种粗粝的「双重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