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Silence In The Dust
上映时间:2022-05-07(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尘默呼吸又名Silence In The Dust
三姐弟生活在中国西南的山区,这里的田园生活曾被无数的诗人所赞美。但是现在,他们的生活被尘肺病牢牢的束缚,整个家庭陷入无尽困顿,父亲的生命也在无声中消失。
父亲去世一段 镜头一直紧跟孩子 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妥的 至少很明确的一点是 大人们和镜头都在向小孩索求一个反应
电影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整部片子有些浅尝辄止的仓促感。但仍有很不错的镜头和场景。其实里面的很多的场景我都能从记忆里调出现实映照。而这部片子的切入视角与其说是尘肺病不如说是临终者,农村贫苦家庭面临中年人缺**反应。小孩在天真与茫然间被迫地往前走,老人在无奈和悲恸中肩负起所有。而本应是顶梁柱的中年人只能沉默地忍受病痛。三代人的精神世界还有太多值得去探索。而导演显然过于被动了,他在期待故事和情绪闯到镜头里来,而不是主动地挖掘情感。葬礼应该是很精彩的一场戏,但后面对着孩子们掐掉声音的片段让我觉得导演没能走近孩子的世界,或许是因为我幼时相似的记忆吧。童年经历过两场亲人的葬礼,到现在留下的记忆只有声音,杂乱的无序的吵闹的,塑料的不锈钢的,大鼓的唢呐的,哭嚎的吵架的,我理解的不理解的,嗡嗡嗡嗡绝不是无声的
这次的李**制,冷静,不直接展示尘肺病病人的痛和苦,着墨更多在父亲母亲,孩子和周围邻居之中,旁观整个家庭和周遭的呼吸阵痛。 正如同借绿豆的那一段,小到粉尘可以致人死地,小到绿豆都是一家的负担。 王蛋清的朋友作品,尽快蛋清放映和大家相见。
关于“尘肺病”。明显导演不知道他想拍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我身临其境的话或许比看这个纪录片更被打动。大概最后半个小时,也可能是当时拍到这或者剪辑剪到这,导演才意识到大女儿似乎可以成为这个片的主角。给人感觉就是,来别人家一年了,发现大女儿最有“魅力”,然后开始着重关注她。让人忍不住发问,那你早干嘛呢?很真诚,也很多“缺失” 。
我觉得完成度是不够的,很多基本的人物信息根本没交代清楚。原因就是没拍够素材,看得出来只是在半年的时间跨度上过去拍了几天而已。
由儿童视角引入是聪明的举措,它帮助创作者来完成视点上的统一,并始终与主体的苦难拉开一点距离,在面对种种不幸时表现出一种涉世未深的宁静和韧性。也得以始终处于谨慎距离仔细构图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在*仄空间内呈现出将死之人的彻骨孤寒。很多方法都行之有效,**叙事的持久障碍是如何在不增加痛苦的情况下表现主体的痛苦,在最终的剪辑中该向观众展示什么,不展示什么,导演清楚地做出权衡。
这种说出尘肺病病人就是这个片子背景板的导演您好意思吗😅 这种片子就是在用镜头**受害者
后劲很大,看完难受地无法呼吸...有好几次在那个狭小房间里,大章看向镜头的眼神让屏幕前的我都感到“无处可躲”。几个思考: •拍纪录片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在拍什么,但那一瞬间发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影片中的绿豆汤:“决定性瞬间”, •“没必要去问那些明知故问的事情,我觉得很蠢,也很残酷。” •关于三个小孩面对父亲病重、死亡、火化的一切反应,我倒觉得很真实,即使没有摄影机的介入,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对苦难的懵懂无知也是情理之中。 •声音有意思的点:层次丰富且空间感分明,在房间中拍摄时既能听到大章的喘气,也能很清晰地听到房间外三个小孩的玩闹声。葬礼消音那段属于很主观的处理,有点意料之外。
同样拍生命垂危之际的人,李维不比王兵有温度一百倍?
#年度华语十佳 即使凝视尘肺病人的躯体变化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战栗,断裂的素材(大部分深焦镜头和偶尔凸出主体的浅焦)、拉风箱的画面下还是暗藏了许多。开头那颗田间嬉耍的长镜,远处飘渺的风声;入葬时跟拍孩童的“沉默”和突然“消音”;孩子的嬉笑和死前哀嚎共处一室,雷鸣、雨击和昏暗的天光,头皮发麻。@蛋清放映
幸木 2022-05-29
父亲去世一段 镜头一直紧跟孩子 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妥的 至少很明确的一点是 大人们和镜头都在向小孩索求一个反应
英禋 2022-05-29
电影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整部片子有些浅尝辄止的仓促感。但仍有很不错的镜头和场景。其实里面的很多的场景我都能从记忆里调出现实映照。而这部片子的切入视角与其说是尘肺病不如说是临终者,农村贫苦家庭面临中年人缺**反应。小孩在天真与茫然间被迫地往前走,老人在无奈和悲恸中肩负起所有。而本应是顶梁柱的中年人只能沉默地忍受病痛。三代人的精神世界还有太多值得去探索。而导演显然过于被动了,他在期待故事和情绪闯到镜头里来,而不是主动地挖掘情感。葬礼应该是很精彩的一场戏,但后面对着孩子们掐掉声音的片段让我觉得导演没能走近孩子的世界,或许是因为我幼时相似的记忆吧。童年经历过两场亲人的葬礼,到现在留下的记忆只有声音,杂乱的无序的吵闹的,塑料的不锈钢的,大鼓的唢呐的,哭嚎的吵架的,我理解的不理解的,嗡嗡嗡嗡绝不是无声的
王蛋清·傀 2022-05-08
这次的李**制,冷静,不直接展示尘肺病病人的痛和苦,着墨更多在父亲母亲,孩子和周围邻居之中,旁观整个家庭和周遭的呼吸阵痛。 正如同借绿豆的那一段,小到粉尘可以致人死地,小到绿豆都是一家的负担。 王蛋清的朋友作品,尽快蛋清放映和大家相见。
幸福的*黄包 2022-05-31
关于“尘肺病”。明显导演不知道他想拍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我身临其境的话或许比看这个纪录片更被打动。大概最后半个小时,也可能是当时拍到这或者剪辑剪到这,导演才意识到大女儿似乎可以成为这个片的主角。给人感觉就是,来别人家一年了,发现大女儿最有“魅力”,然后开始着重关注她。让人忍不住发问,那你早干嘛呢?很真诚,也很多“缺失” 。
释迦 2022-06-05
我觉得完成度是不够的,很多基本的人物信息根本没交代清楚。原因就是没拍够素材,看得出来只是在半年的时间跨度上过去拍了几天而已。
大奇特(Grinch) 2023-02-23
由儿童视角引入是聪明的举措,它帮助创作者来完成视点上的统一,并始终与主体的苦难拉开一点距离,在面对种种不幸时表现出一种涉世未深的宁静和韧性。也得以始终处于谨慎距离仔细构图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在*仄空间内呈现出将死之人的彻骨孤寒。很多方法都行之有效,**叙事的持久障碍是如何在不增加痛苦的情况下表现主体的痛苦,在最终的剪辑中该向观众展示什么,不展示什么,导演清楚地做出权衡。
泼泼 2022-11-06
这种说出尘肺病病人就是这个片子背景板的导演您好意思吗😅 这种片子就是在用镜头**受害者
橘笠叶塔 2022-06-01
后劲很大,看完难受地无法呼吸...有好几次在那个狭小房间里,大章看向镜头的眼神让屏幕前的我都感到“无处可躲”。几个思考: •拍纪录片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在拍什么,但那一瞬间发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影片中的绿豆汤:“决定性瞬间”, •“没必要去问那些明知故问的事情,我觉得很蠢,也很残酷。” •关于三个小孩面对父亲病重、死亡、火化的一切反应,我倒觉得很真实,即使没有摄影机的介入,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对苦难的懵懂无知也是情理之中。 •声音有意思的点:层次丰富且空间感分明,在房间中拍摄时既能听到大章的喘气,也能很清晰地听到房间外三个小孩的玩闹声。葬礼消音那段属于很主观的处理,有点意料之外。
zhuangdande 2022-05-09
同样拍生命垂危之际的人,李维不比王兵有温度一百倍?
无糖吐槽 2022-05-28
#年度华语十佳 即使凝视尘肺病人的躯体变化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战栗,断裂的素材(大部分深焦镜头和偶尔凸出主体的浅焦)、拉风箱的画面下还是暗藏了许多。开头那颗田间嬉耍的长镜,远处飘渺的风声;入葬时跟拍孩童的“沉默”和突然“消音”;孩子的嬉笑和死前哀嚎共处一室,雷鸣、雨击和昏暗的天光,头皮发麻。@蛋清放映